学生是学校工作的主体,因此,学生应具有的礼仪常识是学校礼仪教育重要的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在活动中,在与教师和同学相处过程中都要遵守一定的礼仪。
1、课堂礼仪:遵守课堂纪律是学生最基本的礼貌。
(1)上课:上课的铃声一响,学生应端坐在教室里,恭候老师上课,当教师宣布上课时,全班应迅速肃立,向老师问好,待老师答礼后,方可坐下。学生应当准时到校上课,若因特殊情况,不得已在教师上课后进入教室,应先得到教师允许后,方可进入教室。
(2)听讲:在课堂上,要认真听老师讲解,注意力集中,独立思考,重要的内容应做好笔记。当老师提问时,应该先举手,待老师点到你的名字时才可站起来回答,发言时,身体要立正,态度要落落大方,声音要清晰响亮,并且应当使用普通话。
(3)下课:听到下课铃响时,若老师还未宣布下课,学生应当安心听讲,不要忙着收拾书本,或把桌子弄得乒乓作响,这是对老师的不尊重。下课时,全体同学仍需起立,与老师互道再见。待老师离开后,学生方可离开。
2、服饰仪表:穿着的基本要求是:合体;适时;整洁;大方;讲究场合。
3、尊师礼仪:学生在校园内进出或上下楼梯与老师相遇时,应主动向老师行礼问好。学生进老师的办公室时,应先敲门,经老师允许后方可进入。在老师的工作、生活场所,不能随便翻动老师的物品。学生对老师的相貌和衣着不应指指点点,评头论足,要尊重老师的习惯和人格。
4、同学间礼仪: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你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同学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借用学习和生活用品时,应先征得同意后再拿,用后应及时归还,并要致谢。对于同学遭遇的不幸,偶尔的失败,学习上暂时的落后等,不应嘲笑、冷笑、歧视,而应该给予热情的帮助。对同学的相貌、体态、衣着不能评头论足,也不能给同学起带侮辱性的绰号,绝对不能嘲笑同学的生理缺陷。在这些事关自尊的问题上一定要细心加尊重,同学忌讳的话题不要去谈,不要随便议论同学的不是。
5、集会礼仪:集会在学校是经常举行的活动。一般在操场或礼堂举行,由于参加者人数众多,又是正规场合,因此要格外注意集会中的礼仪。全体学生应列队整齐排列,一定要保持安静,切忌自由活动,嘻嘻哈哈或东张西望。
6、校内公共场所礼仪:应该自觉保持校园整洁,不在教室、楼道、操场乱扔纸屑、果皮、不随地吐痰、不乱倒垃圾。不在黑板、墙壁和课桌椅上乱涂、乱画、乱抹、乱刻,爱护学校公共财物、花草树木,节约用水用电。自觉将自行车存放在指定的车棚或地点,不乱停乱放,不在校内堵车。在食堂用餐时要排队礼让,不乱拥挤,要爱惜粮食,不乱倒剩菜剩饭。
如今大学生的打扮,再也不像十几二十年前那样清一色卡其布军装,男生平头,女生短发。在大学校园里观望,着装色彩丰富,款式更是多种多样。但个别学生的着装也带来了争议,一些不太适宜的打扮也会对自己或者他人造成一定影响。
夏天的时候在大学里行走,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穿着各式各样的拖鞋晃荡,一些人甚至把拖鞋穿进了教室。在某高校教书的王教授感慨地对记者说,现在的一些孩子,真的越来越不像话。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穿着拖鞋,尤其以男生居多,而且花样还不少。现在学生当中流行一种木屐,很多男生都穿着它来上课,一次有学生上课迟到了,竟大摇大摆地穿着木屐进来,发出拖沓又响亮的啪啪声,惹得大家全来观望。王教授指出,穿拖鞋进教室,本身就不太文明,但还只是看着不雅观,现在问题是已经影响了课堂的秩序。大学里张扬个性无可厚非,但这种自由不能总是体现在个体身上,更不能只体现在物质上,尤其是个人的穿着。
记者调查发现,在高校里还有一个不文明的现象就是夏天男生喜欢在宿舍楼里光膀子。原来一到夏天,很多男生都嫌天气热,上身脱得精光做“膀爷”,让一些进男生宿舍的家长和女生看着十分不雅。此外,由于对NBA球星的崇拜,一些大学生也开始模仿他们的发型、衣着,有的甚至还钉鼻钉,打耳洞,文身,一副完整版的嬉皮士模样。加上哈韩、哈日的风气,一些奇装异服也在校园里流行。这种现象虽然还是少数,但有上升的趋势。
当然,也有男生抱怨女生打扮的。现在的某些女生打扮一点不落在社会上女性的后面,低胸吊带已经不算什么了,一些花里胡哨的打扮真是令人咋舌,很多人还大大方方地进教室。有时候上课,一眼望去五颜六色,很多人穿得实在太露,更受不了的是自己的鼻子,香水牌子杂七杂八,教室里也通常是各种气味混杂。
专家观点 着装应适宜不可太怪异
专家认为,当代大学生的个性追求确实比前一代人有了一个很大的跨越,社会的多元化必然会导致追求的多元化。但很多人却只停留在物质追求上,特别是很多人在服装上都在极力地求新求异。大学生作为高学历者,应该学会尊重他人,在着装上应适宜,大方自然,不要让人生厌。同时,学生在追求个性着装之余更不能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一些学生模仿嬉皮士打扮,即使学校没有明文禁止,但文身、穿孔等有些会不利健康,特别是现在社会上提供这类服务的经营单位良莠不齐,一些不规范的店铺,很容易出问题。
真诚友爱
真诚友爱是一种崇高的道德情感。因此,要树立“心中有他人”的观念,与同学友爱团结。同学之间要平等待人,相互尊重,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从团结的愿望出发。平时遇见同学一定要打招呼。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可以问好、点头、微笑、招手或喊一声名字等。要做到热情、诚恳。用你的真诚去爱别人,必然会得到别人真诚的回报。
相互尊重
每位同学都需要被他人关爱,被他人尊重。首先是尊重他人人格。讥笑、辱骂、给同学起绰号,不仅伤害同学的自尊心,还侮辱了同学的人格,是低级趣味很不礼貌和很不道德的行为。其次,要尊重他人的生活习惯。每位同学的生活习惯是自幼养成的,是受家庭的教育和周围环境的影响而潜移默化的结果。尊重别人的生活习惯就等于对他人人格的尊重。
集体意识
每一个人都离不开集体,正像一滴水离不开浩瀚的江河大海一样。因此,我们每位同学都要有集体意识。在集体生活中,要顾全大局,遵守规章制度,不可我行我素。在你付出的同时,也将会得到社会的尊重和他人的尊重。
善于交谈
交谈是同学之间交流的主要形式之一。交流可以增加同学间的了解、友谊和相互增长知识。同学们之间的交谈应该注意一些问题:1、说话态度要诚恳谦虚,要语调平和,不可装腔作势。2、交谈中力求语言文雅注意场合分寸。3、开玩笑,应注意,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不说。听同学说话时态度要认真,不得轻易打断别人的讲话,要插话或提问应选择适当的时机,若同学说得欠妥和说错了,应在不伤害同学自尊心的情况下,恳切、委婉地指出。吵架、骂人说难听话是一种无教养的行为及无礼的表现。
借物还物
同学们经常在一起,难免相互之间借用东西,但是须谨记有借有还,即使随便用一下别人的物品,也应事先打招呼,征得他人同意。
帮助他人
乐于助人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之一,也是校园礼仪中不可缺少的内容。当有同学需要帮助时,应分清是非,弄明情况,如果是对的,应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助其一臂之力,忌视而不见、置之不理。如果要你弄虚作假,或者是违反校纪的事,就要有正确的是非观,不可同流合污。自己需要帮助时不要强求别人,要学会换位思考多替他人考虑。尽量不给别人造成困难,甚至带来麻烦。
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学习的场所,在那里看书特别讲究文明礼貌。
进入图书馆、阅览室要衣着整洁,不要穿拖鞋背心。进馆要按次序。就座时,移动椅子不要出声。不要为朋友占座。走路时要轻,以免影响他人。阅读时也不要读出声音,也不要和熟人交谈。不要利用阅览室休息,睡觉。
查阅图书目录卡的时候,不要把卡片翻乱撕坏,也不应在卡片上涂画。要爱护图书,轻拿,轻翻,轻放。不能因自己需要某些资料而损坏图书,私自剪裁图书是极不道德的行为。对开价书刊应逐册取阅,不要同时占有多份。阅后立即放回原处,以免影响他人阅读。借阅图书应按期归还。
每一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老师。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都难免会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挑战权威、质疑老师。有人说,不会提出个人见解的学生多半不是好学生,可是老师毕竟是长者,即便他们在某一个环节上犯错误,作为学生也要尊重他们。然后,选择合适的时机以恰当的方式向老师提出。
记者调查老师不是完美的
教师几乎每天都要对学生的行为作出评价,帮助他们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引导他们提高认识。作为学生,我们应当尊重老师。对老师毕恭毕敬唯唯诺诺未必就是尊师,向老师直抒己见、表达不同的观点未必就是不尊师。关键是怎样给老师提意见。
采访中大多数老师都表示可以接受学生给自己提意见,但希望提意见也要讲究方式方法,应该注意给老师留些面子。正在教高二年级物理的张老师的谈话具有一定代表性“学生应该允许老师犯错误,老师不是完美的,如果他有观点不正确或是误解了某个同学时,学生用正确、恰当的方式给老师提出来有助于老师的自我反省。”张老师说,“但是,作为学生也应该在老师偶尔犯错的时候保持一份理解和宽容。向老师提意见语气要委婉,时机要适当。如果老师冤枉了你,当面和老师顶起来不但无助于问题的解决,还会由于时机不对而有可能激化矛盾。不管怎么说,老师是长者,学生应该照顾老师的自尊心和面子。”
专家观点老师也有自尊心
不论在学习、工作、还是日常交往中,我们与人谈话都要注意选择合适的时机和场合。自然,给老师提意见和建议也是如此。一般来说,老师在全神贯注地讲课或讲话时不要打断,即使是要讨论课上的问题,也最好不要当时提。因为这样做容易打断老师的思路,干扰教学进度,甚至影响其他同学的学习。
对于很多在班级内发生的问题,如果老师不能了解实情,那么就难以找到解决矛盾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因此如果有意见,应该坦诚地告诉老师。此外,在提意见时,不要固执己见,要谦虚谨慎;不要强加于人,要客观表示自己的态度,同时给别人以保留不同观点的权利。不要用“我的意见是绝对没错!”类似的语气来跟老师讨论问题。
老师们热爱自己的学生,但也希望在学生中保持一定的威信和地位,这样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们。因此可能老师比其他职业者更重视在他人面前的表现。所以在老师有失误的地方,我们最好对当时的环境和氛围简单做个分析后,再考虑是否可以当时提出来,还是可以事后再跟老师提出来。
溯源解读《弟子规》
《弟子规》是旧时教诲学童生活与学习规范的启蒙读物。今天,当我们再读起这本书时,不仅能从中体味到深厚的国学文化,也有很多是需要现在的孩子学习的品质。丧尽礼 祭尽诚 事死者 如事生(办理父母的丧事要依照礼仪,不可草率马虎,祭祀时要尽到诚意。对待已经去世的父母亲,要像对待父母生前一样的恭敬。)
对于《弟子规》中的《入则孝》这一段教训,有些人认为其中的一些内容并不符合现代社会文化观念,比如现在已不提倡丧事大办,而且守丧三年也过于形式化。但是,它所倡导的儿女应该尊敬、侍奉父母的理念,对当今的青少年仍然是十分必要的教育。〈出则弟〉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把身外所用的钱财物品看轻点,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不要太冲动,伤感情的话要能忍住不说,那么不必要的冲突怨恨就会消失无踪。)
礼仪样板
学生向老师提意见,也要注意语气和方式。否则,不但不利于问题的解决,而且容易引起误解和反感。即使是很普通的朋友和同龄人,在给对方提意见的时候,也要考虑到是否会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对于师长,更应该如此。如果有意见要提,一定要注意用礼貌、商量、交换意见的口气进行。不要武断地说“你这不对,你那不对”,更不能因为老师的失误或不足而在言语中表现出不屑一顾。
如果在听讲时发现老师讲话有误或有不当之处,也最好不要马上发表意见,一是避免分散其他同学的注意力,影响授课质量;二是不要当众太让老师难堪,这也是处世为人中一个基本的原则。
出则弟,说的是家中兄弟相处之道,以及如何和长辈在一起的规矩。在这些规范中,训练小孩谦恭有礼,懂得尊重别人,自然容易融入团体,为大家所接纳。当哥哥姐姐的要能友爱弟妹,做弟妹的应做到恭敬兄姐,这样兄弟姐妹就能和睦而减少冲突,父母心中就快乐。在这和睦当中就存在孝道。